原创

北欧国家反思“无现金化”极端路径 V神提议以太坊成数字现金补充方案

在过去十年中,瑞典、挪威、丹麦等北欧国家率先推动“无现金社会”政策,ATM数量锐减,街头小店不再收现金,移动支付渗透率高达95%以上。然而,近期多份调查显示,北欧社会正悄然掀起一场“数字冷思考”潮流。

就在本周,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(V神)在X上发文表示:“在极端无现金环境下,以太坊可作为数字现金的去中心化补充备选。”此番言论引发政策圈与加密货币界双重关注。

北欧“无现金化”的典范开始反思?

瑞典是最早推行无现金化的国家。早在2017年,公交、地铁、医院等机构几乎不再接受现金。央行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Swish支付系统,95%的成年人拥有可移动支付的银行账户。

但近期民意调查显示:

超过61%的受访者担心在灾害或断网情况下“完全依赖数字支付”存在风险;

老年群体与农村居民面临“数字边缘化”问题;

黑客攻击或系统宕机时,用户无应急支付手段。

瑞典央行Riksbank亦在最新报告中提出:社会仍需保留某种“通用数字现金”或“抗故障支付选项”。

V神观点:以太坊不是替代,而是补充

针对这一现象,V神在其博文中提出:

“完全无现金化过于脆弱,一场断电就可摧毁支付系统。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特性,天生适合担任数字现金的补充方案。”

他指出:

以太坊网络可在多个节点离线情况下继续运行;

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定“离线支付授权”;

使用zkSync等二层技术可实现快速、低成本的小额支付;

与央行数字货币(CBDC)并不冲突,反而可以互补。

V神强调,这并非“推销加密”,而是为极端情况下提供一个多样性选项。

政策圈如何回应以太坊提议?

瑞典央行首席数字官Charlotte Dagen回应称:

“任何能增强支付韧性的机制都值得评估”;

“我们欢迎去中心化技术参与数字支付生态建设”。

不过,她也指出:监管、合规与用户教育仍是障碍。以太坊的参与需具备可监管接口、KYC支持与明确的数据责任边界。

加密行业怎么看?

行业分析认为,这是一个加密货币正式进入“国家支付基础设施”讨论的标志性节点:

以太坊不再只是炒币工具,而是进入宏观金融系统思考范畴;

北欧这类高数字化地区,反而最先暴露“中心化支付单点故障”的问题;

若以太坊生态能与e-Krona等CBDC并存,将开创全球先例。

Coinbase前CTO Balaji Srinivasan也评论称:“这是一场支付系统‘反脆弱化’的必要试验。”

北欧国家从无现金先锋,转向审慎观察,反映了一个现实:越高效的系统,越需要冗余与弹性。

Vitalik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方向:不是废除中心化支付,而是为其加一层去中心化“保险机制”。而以太坊是否能承担这份重任,将是技术、政策与社会结构共同检验的课题。

北欧对无现金社会的反思

北欧国家,尤其瑞典和挪威,曾积极推动无现金社会。然而,据卫报(The Guardian)报导,这些国家近期警觉过度依赖中心化数字支付的风险。对系统在危机中可靠性的疑虑是主因之一,Computer Weekly指出,地缘政治与网络威胁亦促使其重新评估纯数字支付。挪威已立法对拒收现金商家处以罚款,瑞典则鼓励公民储备现金,反映对数字支付脆弱性的体认。

即便在数字化社会,现金作为实体备援仍不可或缺。据美联储服务(Federal Reserve Services)数据,2024年美国现金交易仍占支付总额14%。现金在停电、网攻等危机中具独特优势,不依赖电力网络(参考Open Dental Blog、Cash Essentials)。商店在停电时仅收现金即是例证,低收入户与长者亦更依赖现金。北欧考虑建立离线支付系统,也反映对中心化系统脆弱性的担忧及寻求备援。

V神:以太坊作为数字备援

针对北欧转向,以太坊创办人Vitalik Buterin评论,以太坊有潜力在中心化数字支付失灵时作「数字现金备份」。他强调:北欧国家正在撤回无现金社会倡议,因为他们对这一概念的集中实施太脆弱了。事实证明,现金作为备用是必要的。以太坊需要有足够的弹性和足够的隐私性,才能可靠地扮演这种角色。

Vitalik认为,以太坊正透过安全倡议、无状态客户端等强化系统韧性与隐私,维护去中心化,而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与区块链能提供了不受中心化控制的交易备援(如Substack、XRPL)。

Vitalik也回应zk作为安全私人转帐的实用性,他认为zk方案在普及上受到一定限制,主要是在计算零知识证明的硬件与防止双花的处理,需要投入额外的成本:@rohangrey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。我们基本上知道该怎么做,但有一个限制,即任何解决方案都依赖于受信任的硬件和/或针对双花者的事后执行。

正文到此结束
本文目录